English

呼唤普及读物

1998-10-26 来源:光明日报 李磊明 我有话说

优秀普及读物的匮乏,是当前我国出版物的一个弊端。一些专业理论、科技工作者认为普及读物是小儿科,不屑为之,其实大谬不然。我国12亿人口中,中等和中等以下文化程度的有8亿多,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我国的大多数读物,必须适应他们的理解水平、接受能力,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、审美旨趣。何况,在知识爆炸的今天,即便是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,也存在许多知识盲点,需要不断扫盲,不断充电,同样需要简明扼要、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。

大家写(编)普及读物在我国由来已久,代有佳作。许多普及读物既是流传广泛的“入门书”,也是具有很高理论价值的经典之作。《千字文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三字经》、《幼学琼林》、《唐诗三百首》等等,明白生动,易记好诵,都是影响深远的普及读物,又是中华传统经典文献。现当代的如朱自清的《经典常谈》、叶圣陶的《文章例话》、王力的《诗词格律》等等,莫不是极好的入门书,也是该领域历久弥新的权威之作。国外的如奥尔巴赫的《原子时代的遗传学》、爱因斯坦的《物理学的进化》等科普名著,清晰明畅地记叙了现代科学的最新进展,使一般读者能轻松登堂入室,领略到科学殿堂的奥秘。普及读物更有其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力,艾思奇的《大众哲学》,成为中国革命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向导;50年代,吕叔湘、朱德熙合著的《语法修辞讲话》在《人民日报》连载,掀起全国规模的学习语法修辞热潮。

普及读物是引导读者遨游知识海洋的向导。叶圣陶认为做一个好的“向导”,除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外,还必须脱去个人的偏好与学术的架子,更需要有一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。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位老编审,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回忆了60年代初众多一流专家编写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的情景,李四光、茅以升、华罗庚、竺可桢等大科学家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,为使书活泼易懂,不厌其烦按编辑要求数易其稿,这种一丝不苟、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感动、敬佩。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,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,人们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,知识需求十分迫切,亟需多方面的高品位的普及读物。时代呼唤专业理论、科技工作者拿起笔来,关注热点,面向群众,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普及读物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